5月23日,大兴区魏善庄镇张家场村西,村民王浩的西红柿大棚里,村支书沈宝清窝在里面和王浩一起摘柿子。
“今年的收入至少能翻一番。”王浩掐着西红柿秧的顶芽说,没有用化肥,没有用农药,没想到收成这么好。
58岁的王浩种了7分地的大棚,估算能收西红柿4000公斤。按照当时的2.7元/公斤批发价,除去成本,一茬西红柿至少能有8000块钱的收入。
“水电费、种子都不用花钱。”沈宝清说,村里还给农民提供免费的有机肥,“以前的日子可没这么幸福。”
8年前,张家场村是附近有名的上访村。沈宝清担任村支书后,加上大兴区对村庄实行社区化管理,张家场村整个变了样儿。
曾经的上访村
从中轴路经南六环,再向南14公里,温室大棚和成片的梨树簇拥着村庄。这就是张家场村,祥和,宁静。
8年前,这里着实不安。
2003年左右,当时村领导为了村集体的资产保值升值,用一批假身份证,买了100万保险。当被查出之后,村民们慌了,到镇里、区里相关部门上访,要求罢免村支书。多次到保险公司讨要保险费,面对着“骗保”的答复,村民们都无功而返。
村民们说,这时候,沈宝清“杀了出来”。
时年43岁的沈宝清,曾任村经联社社长,被誉为“种地的一把好手”的他,同是1亩田,收入要比别人高一倍。
这位黝黑壮实的农民,把“人勤地不懒”的种地诀窍用到了讨钱上,最终为村民追回了96万元。
2004年初,沈宝清被选举为村支书。
张家场村共有134户,于姓176人,张姓70多人,李姓60多人,姓沈的只有一家。和很多农村选举存在的姓氏之争不同,单门独户的沈宝清靠行动赢得了村民和党员的信任。
大棚带来的希望
沈宝清上任后,按照北京市新农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改造,村里还投入120万改建土棚温室为砖棚,共44座。
麻烦事来了,包括村干部在内的60多户报名。“给谁不给谁,很难协调。”沈宝清回忆,当时一些村民还去告状,镇政府也不让分。
最后沈宝清给出了个最原始的办法抓阄,条件是干部们不许参加。
僵局一下子打破,大棚顺利地分配了下去,得到大棚的农户只需要再付2000元钱用于购买水泥、沙子等修新大棚。
此后,大棚成为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,基本上是种西红柿和芹菜,每年两茬,每个大棚年收入2万元以上。
村民种地的成本,村委会基本承包了,每亩给一袋有机肥和100元钱的浇地费。又一个问题出现了,有个别村民偷电浇地。
沈宝清想了个办法,从2010年不再发放补贴,而是变为给200度电,电剩下拿不走,结果很多人家还有大量结余。
大棚等都直接拉动了村民收入增长,据估算,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.6万/年,比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.47万元高出10个百分点。
张家场也成为北京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。
村民自治自管
在农村,村民习惯把秸秆堆放在家门口,不利于环境整洁。
为整治环境,沈宝清召集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了“未在门口堆放干柴的每人每月补贴液化气费20元”的规定,村里立马干净了。
按照沈宝清的想法,张家场村采取村民自管方式,从2010年起,从30多个村民代表中,再选出4个小组长,每人管理30多户村民。
“每家的动态我都掌握。”沈宝清说,4个村民小组长就是他的眼睛,谁家有困难或者邻里有纠纷,他都能第一时间知晓并解决。
“我们都是给村民服务的。”村民小组长王凤全给自己的定位就是,做好村支书的助手。
对于村里没有职位的党员,沈宝清也进行了“设岗定责”,但他们都是义务的。
环境卫生维护岗、社会治安维护岗、财务监督岗、民事调解岗、科技信息服务岗、社情民意收集岗,分别由六位党员负责。
村民于庆良负责环境卫生,要监督检查公共场所、大街小巷、以及各户的卫生,并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;村民崔洪祥负责治安,需要配合村委会维护村内治安与稳定,对任何违规、违法事件有权制止。
沈宝清和魏善庄镇的干部说,近10年来,张家场村无治安案件,无上访事件。
本分的村支书
沈宝清担任村支书,村民们评价最多的是“很靠谱”。
村民王凤全说,沈宝清为人“本分”,不喝大酒,而且跟其他村支书不一样的是,他没有在城里或者区里买房,而且自己还种着地。
“沈宝清廉不廉洁,从他那辆破车上就可以看出来。”村民小组长于庆增说,一辆破桑塔纳是前任村支书留下的,已有10多年。
“书记的专车,谁家都可以用。”王凤全说,哪家有急事,招呼一声就走了,而沈宝清常因为村民用车,自己还得搭车去镇里开会。
对于别人劝他换车,沈宝清总是说“真没必要”,冬天冻不着,夏天晒不着,能开就得了,“省下那些钱还不如给村民们发福利呢。”
发福利是沈宝清最热衷的事,每逢春节、中秋都给村民分牛肉,每人两斤。每人每年还有1000元生活补贴和300元的煤火费。
村里还给村民们上了养老保险,每人至少500元,新农合全部由村委会上缴。除了物质生活之外,村里每年都组织村民出游一趟。
事实上,张家场并没什么收入来源。没有征过地,也没工业,由于历史的原因,10多年前曾出租的一片地盖了别墅,每年有20万的收入,“节衣缩食全部补贴给农民。”沈宝清说。
但有一项福利让村民不高兴了。
2008年,考虑到党员的贡献,沈宝清给每位党员发了半斤茶叶。这笔费用很快就被理财小组审计出来了。
面对村民代表的质询,沈宝清当场撕了票据,“党员不能例外,我更不能例外”,他自掏腰包承担了1300元的茶叶费。
如今,每逢佳节,沈宝清还是会时常自费给党员们买些茶叶。
张家场的未来
张家场村的另一特色,就是梨树园。
“主打的是无污染的精品梨。”沈宝清介绍,张家场村现有精品梨园约180亩,从国外引进的品种达几十个,有黄金梨、绿宝石、水晶梨等,每年都有城区的采摘大军前往。与之配套的是民俗接待,全村共有10多户农家乐,除了特色农家宴,还有“吵子会”等民俗表演。
沈宝清担心,种地呈现的老龄化问题,能否保持村民收入的持续增长,“我今年52岁,属于留守村民中最年轻的了。”
5月23日,张家场村西梨园,沈宝清和村民摆弄着套种的瓜秧。他说,将来要把梨园都打造成采摘园,在村委会后面10亩的空地上做成吃住接待站,还要发动村民搞绿色养殖,散养一些鸡羊猪等,推出绿色餐,由此带动各户的农家乐,拉动旅游收入。
“像马坊村那样搞流转也能增收。”沈宝清也在考虑土地租赁的事宜,他希望通过引资或者合作开发能做成类似马坊村模式,该村招商引资搞起了“都市一分田”,市民可以到村里租地种,每分地2600元,公司免费提供种子、肥料,增收数倍。
“要让农民更幸福、更快乐的生活。”沈宝清望着一片梨园说。
大兴经济信息网 本版采写/新京报记者 刘炳路